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教育引导我校青年大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素养,努力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学校决定举办蓝月亮料免资料大全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时间
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
三、参赛资格
凡在2025年6月1日以前在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专科学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四、参赛作品要求
(一)参赛作品分类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我校专科生,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等5个类别。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
3.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二)申报材料要求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学术论文8000字以内+支撑材料),论文须为中文,外文论文需有中文翻译,支撑材料可包括对论文的进一步阐释、已发表刊物论文页扫描件、影响因子证明、查新证明、检索证明、实验相关照片、图片、扫描件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调研报告15000字以内+支撑材料),内容需为中文,支撑材料可包括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调研过程的问卷、访谈记录、照片、发表的相关论文、相关单位(机构)的反馈、相关奖励证明等。
3.科技发明制作类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含作品说明+研究报告+支撑材料,作品说明1000字以内,研究报告8000字以内)。作品说明要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亮点突出。研究报告要图文并茂,要写出作品制作的目的意义、制作过程、结果创新点、实际应用情况(或应用前景)、存在不足及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工作,报告中需包括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支撑材料可包括实验实践视频、获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奖项证书、鉴定证书、应用证书、应用证明及其他资质材料等。科技发明制作类参赛作品一般要有实物或模型。
五、赛程安排
1.选题论证阶段(2024年12月-2025年1月):各学院(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召开“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题论证会,邀请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团队选题意义、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期目标和实施路线方案等进行深入指导和论证,为发现和培育优秀参赛项目打牢基础。组织形式请根据学院情况,结合专业特色自行组织。
2.学院初赛阶段(2025年2月-2025年3月):各学院(部)团委具体负责组织本学院初赛的前期宣传动员、选题论证、中期检查和初赛评审工作,并最终遴选出优秀作品参加校级复赛和终审决赛。各单位应于2025年3月中旬前完成本单位的初赛评审工作,各单位推荐参赛校级复赛作品总数原则上不超过9件(每人限报1件作品)并按照要求上报参加校级复赛的作品及汇总名单(汇总名单需按照推荐顺序排序)。
3.申报作品阶段(2025年3月):各学院(部)于2025年3月23日前将作品申报书(见附件1)推荐作品汇总表(见附件2、附件3)、诚信竞赛承诺书(见附件3)电子版发至校团委邮箱[email protected](不接受个人申报),逾期视为放弃。
4.校级复赛评审阶段(2025年4月):校团委会将根据参赛作品类别、数量分布情况,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校内终审决赛。
5.终审决赛阶段(2025年5月):学校将完成终审决赛,决赛采用现场路演和评审问辩的方式进行,最终遴选出优秀作品将代表我校参加省级竞赛。
六、奖项设置
校赛将按照所有参赛作品总数的5%、10%、20%、55%设立作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按所推报作品获奖名次赋分。赋分方法如下: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优秀奖作品每件计20分。根据综合作品获奖情况、学院初赛组织情况、活动参与情况评选出优秀组织奖。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竞赛是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建设、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的有效载体,各学院(部)要高度重视该项活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和参赛的各项组织工作。
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各单位要对“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和参赛内容进行积极的宣传,扩大“挑战杯”竞赛的影响,使“挑战杯”深入人心;要坚持“挑战杯”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精心组织,夯实基础。各单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积极争取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主动向参赛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要严格按照竞赛要求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并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申报作品的选拔和评审工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挑战杯”竞赛活动的群众基础,营造浓厚的校园科研学术氛围。